PM Round Table

講座內容摘要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產業中,專案/產品經理(PM)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連結需求與技術、協調各方資源、推動產品發展。
為了讓社員更深入了解 PM 的工作實況,本次「PM Round Table」活動中,我們邀請了來自外商的 Jason、新創公司 PicCollege 的 Charles,以及具有臺企與創業經驗的 Zoey 三位不同企業背景的資深 PM,進行相關的經驗分享。
本文將統整講者們的分享精華,並於結尾聚焦在他們給大學生的規劃建議,希望能為有志於科技產業發展的同學提供具體的參考與指引。
一、如何在不同的企業文化中找到平衡點
在文章的開始,讓我們先根據 Zoey、Jason 和 Charles 的觀察,一同探索臺企、外商與新創企業各自迥異的企業文化,以協助大家未來選擇職涯發展時,能找到最契合自己的舞臺!
| 臺灣企業中的分層架構與人情關係 ─ Zoey
在深入探討臺灣企業文化時,Zoey 分享了她作為專案經理的寶貴經驗。她指出,臺企業獨特的組織特色體現在其重視層級分明的管理架構,以及對細節的嚴謹把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企業特有的人情文化在專案管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Zoey 強調,投資時間去建立團隊信任關係,不僅能促進工作氣氛,更能為專案執行創造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重視穩健發展、講究人際和諧的企業文化,正是臺灣企業的獨特之處。
| 跨國企業文化多樣性 ─ Charles 與 Jason
針對跨國企業,Charles 也分享了他在外商公司的獨特見解。他特別提到,公司採用以文件為核心的協作模式,捨棄繁複的簡報,轉而直接透過文件進行討論和執行規劃,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並且,外國同事們還習慣在會議中安排「breakout」討論環節,著重營造開放互動的團隊氛圍,展現了與本土企業截然不同的工作思維。
此外,Jason 更透過他在臺灣與中國外商的經歷,對於不同區域的跨國企業,描繪出了一幅有趣的對比圖 ── 在臺灣的外商企業中,工作環境強調數據導向,員工關係多建立在績效指標之上,形成較為理性的職場互動模式;反觀中國外商則更注重個人實力,即便是資歷尚淺的年輕員工,只要展現出色能力,同樣能贏得認可與尊重。
| 新創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 Charles
最後,Charles 對於新創企業的特殊性質,也特別歸納了數個顯著的特點:
- 發揮空間大:通常新創企業的制度與流程尚未完全成形,缺乏標準化的作業方式,但這樣反而為個人提供了更多探索與發揮的機會。
- 不適合被動者:新創環境講求主動性,需要員工具備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動等待指示的工作方式,在這種快速變遷的環境中難以生存。
- 快速適應能力:面對新創企業瞬息萬變的環境,個人必須能夠靈活調整目標,並持續學習新技能,以適應不斷擴增/發展的業務需求。
談到為何偏好新創環境,Charles 坦言這與他追求自由發揮、抗拒僵化制度的個性有關。不過他也實事求是地指出,新創企業在資源配置和人事制度上可能存在不完善之處,因此更需要員工具備高度的自驅力。他認為,選擇適合的工作環境應該基於個人的職涯發展目標:渴望快速學習和創新的人適合選擇新創企業,而追求穩定發展的人則可能在傳統企業中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PM 職涯見聞分享
| 重新定義職場的合作與競爭 ─ Zoey
在當今技術領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Zoey 提出了一個富有洞見的觀點:真正的職場成功更依賴「合作」而非「競爭」。透過她在專案管理領域的豐富經驗,她觀察到跨部門合作與有效協調已成為推動職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具體而言,她強調了以下幾個重要面向:
- 合作是解決問題的樞紐:在現代職場中,部門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創造出超越個人能力的綜合效果。
- 競爭不是唯一出路:隨著職位的專業化和多元化,工作重點已從個人競爭轉向團隊協作,共同達成組織目標變得更為重要。
- 擁抱學習與分享:在團隊中建立知識分享的文化,不僅能提升整體專業水準,更能創造良性循環,促進團隊共同成長。
| 多專案管理的藝術 ─ Zoey
Zoey 討論了在面對多專案管理時的挑戰,她認為,隨著工作量的增加,有效的時間和資源管理變得愈發重要,並提出了以下三點策略:
- 確立專案優先順序:精準評估每個專案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做出最佳的時間、精力與資源分配。
- 定期回顧進度與調整計劃:在多項任務並行的情況下,持續監控每個專案的進度,並靈活調整策略,確保它們如期推進。
-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維持良好的時間管理,確保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以便維持長期的工作效率和專案品質。
| 維持健康心情的秘訣 ─ Zoey
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時,Zoey 特別強調了保持積極心態的重要性,更分享了自己維持心理健康的三大策略:
- 運動與身心健康:平時透過多元的運動方式(如健身、游泳和拳擊),有效釋放工作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 設定清晰的界限:明確劃分工作與私人時間的界限,避免工作過度侵占生活空間,維持心理平衡。
- 適時放下工作:即便在高壓環境下,也要學會適時抽離,善用時間管理技巧(如集中安排會議時間),並在密集工作後給予自己適當的休息,這樣不只能避免積累壓力,也能一定程度的維持產能。
三、PM 的現在與未來
(一)PM 應具備的思維模式
| 明確目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Charles
『一個成功的專案建立在清晰的目標設定與執行的一致性之上。』
Charles 指出,PM 每天都面臨著各種選擇,但決策的關鍵不在方案本身,而在是否能準確評估這些選擇對目標的影響。他總結出三個重要面向:
- 目標的清晰性與一致性:在評估不同方案時,首要任務是確立明確、可量化的目標。方案的選擇應基於對目標的貢獻程度、所需資源與時間成本的綜合考量,而非主觀偏好。
- 學習與跨領域知識:優秀的產品經理需要掌握多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包括相關的專業術語與核心概念。這些知識不僅有助於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更能提升決策的品質。
- 彌補經驗差距:對於新手 PM,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主動承擔責任,並透過提問、研究與觀察來累積經驗,特別要注意觀察資深同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Charles 強調,雖然方案的成敗終將由市場檢驗,但 PM 的職責在於確保團隊目標一致,並做出正確的優先級配置,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專案穩健推進。
| PM 的素養與思維模式 ─ Zoey
從思維層面,Zoey 統整出專案管理的三大要素:
- 需求導向思維:專案經理不僅要完成任務,更要洞察需求本質,透過持續溝通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 戰略眼光:需要具備宏觀視角,清楚理解每個專案對公司長期發展的影響與定位。
- 跨領域協作能力:必須整合各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協調不同團隊朝共同目標邁進。
另外在領導方面,Zoey 強調專案經理應抱持服務的心態,協助團隊排除障礙,推動專案前進。面對高壓專案時,要懂得調節節奏,避免團隊內耗;處理衝突時,重點則是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並適時給予團隊喘息空間,確保決策不受情緒影響。
| 應對專案不確定性的管理策略
面對專案管理中無可避免的不確定性,三位 PM 皆分享了各自的實戰策略:
1. 需求變化的雙向溝通 ── Zoey 的細節掌控法
在臺灣企業中,需求變動往往源自高層決策或市場反應。Zoey 建議專案經理應做好雙向溝通:向上深入理解需求背景與目標、向下確保訊息透明傳遞。她認為,透明的溝通不僅能降低團隊的焦慮感,更能提升執行效率與專案認同度。
2. 全球市場需求的分類與排序 ── Jason 的優先管理法
面對跨國企業的多元需求,Jason 則強調分類與優先序的重要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處理影響範圍最廣的需求。他建議從整體利益出發進行評估,而非追求局部最佳化,這樣才能有效分配資源,確保公司達成目標。
3. 快速試錯與最小可行產品(MVP)── Charles 的敏捷策略
而在新創環境中,Charles 主張以快速試錯應對不確定性:他建議採用最小可行產品(MVP)策略,將需求轉化為小型實驗,快速獲取市場回饋。這種方法不僅能節省資源,更能協助團隊及時調整方向,避免錯誤決策的擴大。
(二)PM 軟硬實力大解析
| PM 的核心軟硬實力 ─ Jason
Jason 深入探討了專案經理的核心競爭力,他認為即便在 AI 時代,PM 的知識與技能仍無法被取代。他將這些關鍵能力分為兩大類:
- 軟實力:包括溝通能力、需求分析與客戶體驗設計,特別是在遇到不熟悉的技術或問題時,應以謙虛示弱的態度去詢問他人,從而促進團隊合作。
- 硬實力:須精通專案管理工具(如 Jira、Confluence)、了解技術需求與實現方式(如網路架構師需掌握網路架構、碳會計需理解系統邏輯),從而有效地協助團隊創造創新且合理的解決方案。
| 溝通能力是 PM 的核心 ─ Jason
『產品不是單純地「做出來」,而是需要深刻理解市場與用戶需求,才能確保其實用價值。』
在跨文化團隊的管理中,Jason 特別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他指出,優秀的專案經理應該要能:
- 轉譯需求:將業務需求準確轉換為技術語言。
- 管理優先級:從用戶角度思考,找出重點需求並加以排序。
- 整合資源:快速識別負責窗口,有效溝通合適的解決方案。
- 制定策略:根據利害關係人的關注重點(如成本、時程、功能)制定相應的溝通策略。
| 成為優秀 PM 的核心素質 ─ Zoey
『在現代企業環境中,專案經理需要掌握精湛的溝通藝術。』
在談到 PM 的特質時,Zoey 指出溝通與領導力缺一不可。她觀察到,專案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縱向溝通 — — PM 必須能在各管理層級間靈活協調,確保訊息準確傳遞。據此,Zoey 歸納了一名好 PM 的三大軟實力:
- 溝通協調能力:能在不同部門和背景的人員之間建立有效對話,確保訊息清晰傳達,促進團隊合作。
- 彈性應變能力:面對不確定性與突發狀況時,能靈活調整策略,帶領團隊克服挑戰。
- 決策執行力:在複雜情境中快速做出明確決策、確保有效執行,推動專案前進。
有鑑於「溝通」在專案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面對 AI 時代的挑戰,Zoey 也認為 PM 的價值仍難以被取代,畢竟機器還無法像人類一般敏銳觀察需求、靈活協調溝通。
| PM 的多元能力平衡─ Charles
Charles 則強調成功的專案管理需要在軟硬實力之間取得平衡:
- 硬實力的重要性:PM 應根據產業需求掌握相關技術知識(如熟悉 API 或基礎程式開發),雖然不必到精通程式開發,但至少要能與工程師有效溝通。當自己需要主導產品開發,或規劃新功能時,這樣做也能幫助自己有效理解技術限制。
- 軟實力與團隊協作:PM 應具備清晰的溝通能力與決策判斷力、注重維繫良好的團隊氛圍,並在必要時尋求工程主管協助處理內部衝突,避免讓工程師覺得 PM 越界。
- 時間與資源管理:PM 應建立清晰有序的時間管理方式(如固定在每天早晨確認訊息,並將任務整合至行事曆內),但避免將任務過度細分成待辦清單,以保持規劃上的靈活性。
- 深入理解專案金三角(預算、時間、品質):從專案經理晉升至產品經理時,需要更深入理解專案金三角的平衡,並善用敏捷方法進行迭代開發。
這種全方位的能力培養,才能確保專案的順利推進與目標達成。
(三)PM 專業成長與未來發展
在談到 PM 的成長與未來發展時,三位講者一致認為,「持續學習」與「適應行業變化」是成功的要領,但他們的具體建議各有側重:
1. 執行力與專案經驗的積累 ── Zoey 的成長建議
Zoey 認為,技術溝通的無止盡提升,證明了持續學習的必要性,而 PM 想突破年薪百萬的關鍵正是「累積人脈與信用」,並保持學習與適應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
PM 的專業成長需要建立在紮實的執行力和細節管理上。新手 PM 可透過參與專案管理相關課程(如 PMP 認證)提升專業技能,並在工作中累積實戰經驗,保持耐心培養自己的全局觀與協調能力。
2. 全方位學習與多元發展 ── Charles 的經驗分享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Charles 同樣指出,新創企業中的 PM 必須具備快速學習新技能的能力,他鼓勵 PM 涉獵產品設計、開發與市場營銷等跨領域知識,並參與跨職能工作以提升整體視野。
但 Charles 也提到,新創環境中的 PM 在職涯發展上可能比傳統企業更具彈性,未來可以選擇創業、投資或其他更多元化的方向,並鼓勵大家盡量多方嘗試新角色,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3. 數據分析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 Jason 的未來方向
對於上述的 PM 軟實力定義,Jason 另外補充,對於外商而言,PM 的工作不僅包括溝通與談判,還涵蓋了數據分析與決策。因此,他建議 PM 熟悉數據分析工具,以便在專案討論中提出具體且有說服力的建議;同時也鼓勵年輕 PM 爭取參與國際性專案或海外派遣的機會,除拓展自身視野,也提升跨文化協作能力。
四、PM 入門求職指南
| 履歷與面試準備的策略 ─ Jason
『應透過「結構」與「價值」兩大重點作為核心,在履歷中強調量化的成果與職務經驗。』
Jason 對履歷撰寫提供了十分具體的建議,他指出,對於一份優質履歷,清晰易讀的結構其實比內容的微幅提升更為重要。一份好的履歷應該聚焦於以下幾點:
- 專業技能與經驗:以結構化方式呈現技能與經歷,避免流水帳。即便是基層工作經驗,也能展現對營運流程和管理的理解。
- 價值導向:在開頭部分,應突顯個人如何結合過去經歷為公司帶來價值,而不該僅著墨於求學或成長過程。
- 避免誤區:切勿提及「想到貴公司學習」等表述,以免顯得準備不足或缺乏自信。
履歷是敲開面試大門的第一步,應以結構完整、價值明確、內容簡潔為原則,著重量化成果與相關經驗,切合職位要求。
| 給未來產品經理的建議 ─ Charles
『面對跨領域挑戰,可透過主動發問、查詢與接觸來掌握新知。』
針對未來有志成為產品經理的人,Charles 提供了以下要點建議:
- 產業選擇與定位:PM 的需求與能力要求因產業而異,應先了解目標職位的重點並針對性地準備。
- 累積相關經驗:從專案經理、行銷等職位轉型為產品經理,需要注重溝通、範疇控制與敏捷開發等技能。
- 持續學習:PM 的任務在於結合團隊力量,因此無論是跨領域知識還是技術能力,持續學習都是 PM 成功的必要條件。
掌握各領域基礎術語和概念,有助確立學習方向,Charles 建議新手 PM 初期可以積極嘗試主導專案,從中了解團隊關注的問題重點。
五、結語 — 給大學生的職涯建議
| 職涯發展的基石:技能廣度與深度
Jason 建議在拓展技能樹時同時具備**「廣度」與「深度」── 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基礎知識(皮毛),才能在跨領域合作時脫穎而出。此外,他也特別強調語言能力**的重要性,認為英文、日文甚至法文的能力,是進入外商工作的敲門磚。
Zoey 則從實務角度提出建議,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社群擔任志工、加入導師計畫等活動。她認為這些經歷不僅能擴展專業視野,更能建立寶貴的人脈網絡,並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The Mentorship 曼陀號領航計畫 | Instagram | Linktree
| 實習經驗的關鍵作用:理論與實務的橋樑
在實習議題上,Charles 提供了最具體的建議。他強調實習不僅有助於掌握專業術語、了解團隊協作及技術瓶頸解決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夠提早接觸實務運作,彌補學校教育與實務之間的落差。
他建議學生從大一、大二便能開始規劃實習,同時準備作品集,這在科技業求職時將能有效地展示自己。除此之外,Charles 也勉勵大家正面看待實習挫折,把握學習機會
『實習過程中多碰壁是正常的,這時應主動學習如何更好地合作,並積極解決由經驗不足所帶來的困難。』
Zoey 補充說明,實習經驗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學習與不同角色互動,並承擔實質的責任。不過她也指出,如果學生因課業繁重而無法實習,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汲取經驗,例如參加讀書會或社群聚會,與業界人士交流學習。
| 持續學習與創新:永不止步的成長
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這次的三位講者都與我們強調了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其中,Jason 鼓勵善用 YouTube、AI 工具等線上資源自學,擴充知識面向。
Zoey 則為大學生提供了明確的職涯指導,鼓勵大家減少追劇時間,積極參與更多專案,累積實戰經驗,並保持終身學習態度,持續提升自我。此外,她也特別提倡大家在畢業初期可以勇於創業,因為這時期擁有最大的試錯空間和時間優勢。
『當下看似無關的經歷,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就如同十年前的網際網路技術發展一般。』
綜合講者們的建議,我們知道:成功的職涯規劃需要在學期間就開始準備,包括專業技能的培養、實務經驗的累積、人脈網絡的建立,以及持續學習的態度。他們都強調,大家應該相信知識累積的長期價值,並善用學生階段,為未來的職涯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透過三位講者獨特的視角,我們得以一窺科技業 PM 的真實工作樣貌,以及在不同企業環境中的職涯發展可能性,希望藉由此次的圓桌論壇,讓大家都收穫滿滿~